2017/01/23

海德格爾與庖丁



無蔽的庖丁解牛

海德格爾:

真的東西就是如本己一般地存在著。這裡要說的是:在存在力道中的自身顯示者立於無蔽之中。此無蔽者本身在自我顯示中前來站立。真理作為無─蔽並不是存在的 某種額外附加物。

/王慶節譯(2015)。《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6。

讀海德格爾的文字,蠻像讀《莊子》的。

重點不在於你是不是從文字的「理解」中得到什麼「意義」;更多的是,像是似乎,你會從對文字的美感「領會」中,有所感受到什麼。

那,更有讀哲學的味道。

《莊子.養生主》之庖丁解牛: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真理作為無蔽的存在者,豈不正是「因其固然」。正如閱讀的感受過程亦如是。

因其固然,所以人才能活得「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因其固然,人才能活得像自己的自在。

但,談何容易!要因其自然,人要捨棄者何其多也。






2017/01/22

自由主義的回想



自由主義的回想

這個主題,我也想了很多年。

自由主義,我是指啟蒙式、抽象式的平面化自由主義。

認真講,從大學時代起,
從大學時代,我自己有意識的了解,自己從所謂的自由主義派,不知不覺轉入到了一般而言的「保守派」。

自由主義,基本上對於「傳統」的東東大概是沒有多少好感的,如果要說是有一點,那大概也是「假」出來的。

但,循著自由主義的腳步走著走著,人似乎不知不覺會走到保守主義的那條路上。也就是說,會對「傳統」的東東,起了某種自己也不知道會什麼,就會在自己內心 被激起的敬意。

為什麼?

是一種反者道之動的吊詭嗎?

如果人是在尋找意義與方向的某種存在物。那麼,意義與方向,如果這兩單字是有什麼「感受」的話,那麼意義與方向必定是「超越」於你自己的,所以才是方向, 所以才是你要策動自己往前尋找的東西。

以前,我們都會覺得,自由主義,因為自由,因為反對壓迫,所以是最好的條件狀況,讓人才能追尋意義和方向。

沒錯,起步時是如此被激勵。
但後來,
自由主義如果最終只能是「依靠自己」,那就注定不會相信「肉體人」以外的東東,不會相信「超越主體性」,那麼不會相信有什麼意義與方向是超越性的,值得我 們為之追尋。

文青, 或是權力

自由主義,如果沒有再走出來,最後不是文青,就是權力。因為最後,自由主義終會覺得,理想和名牌商品,差不多的。不是沒有價值,而是那種價值終要是有所 「交換」。「肉體人」的存在,文換是必要的手段、目的和意義!而且是唯一的。

至於交換什麼?因人而異。

但也不要瞧不起自由主義。
如果你沒有從自由主義或多或少的走向對傳統有敬意的保守主義。
那不是你很棒,而是你根本沒有走上自由主義的道路。

什麼?你是。
真的不是啦,你只是喊口號而已。


2017/01/15

讀書、消費與名牌品

期末考中的女兒

客廳大書桌。
我看著海德格爾《形上學導論》,女兒在算數學。

女兒:奇怪,為什麼這些題目會以前算不出來。現在算起來很簡單。
我:哈,荀子說…
女兒:我不會讀哲學的,你不用…

***
荀子勸學篇:「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這真的是很平常的讀書經驗,不是嗎?

看一遍,不懂,再多看一次,很多時候,往往再看時,就會「通了」。
而且,「一通百通」,整本書往往就一路順著讀 了。

我著很多同學看書,第一次看不懂,就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然後可能很多理由出來:
可能是因為以前是填鴨教育,
所以把你教壞了。
或著,
其實不是你的看不懂,
而是社會對待「讀書」的「封建思想」要被批判。
再來,其實是…

每個人都一樣啦。我也常看不懂。
就是有空再拿起來,多看幾次。
看個二三次才看出滋味的,多著呢。

所以:「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算數學也是一樣的。

重點,往往是你能不能「耐著性子」去看第二次。
這裡,有著有很多話可以說下去的內容。如何耐著性子?

到了世新,我最好奇的事,為什麼同學就一定覺得一次就看懂才對呢?

幾年了,才知,大部分的人,沒有「讀書」的經驗。
沒有那種,多看幾次就忽然通了的,那種感受。
他們不相信。

能馬上被理解的,才是他們認為的讀書。
讀書,其實已是另一種消費品商品。
正如同名牌如果要被想太久,就不會是名牌一樣。

名牌,是經不起沈思的!讀書,正在於沈思

其實,讀書的正常經驗不是你想的那樣,而是: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這過程,有一段忍耐。也就是要耐著性子

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

日常的理智自然認為,有知的人就不需要再學習了,因為他已經學成了。差矣!所謂有知的人只是指那種領略到學海無涯,並且在這種領略的基礎上,首先使自己進入那種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之境界的人。這比擁有知識難得多。

王慶節譯,2015,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5。



2017/01/14

深心的法華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這句是在如下的情境中被說出來的。

佛陀說他的壽命是無量的,
是不可數的。
事實上,這是意指人的「生命」的無限性。

但,
人是不會相信這種事的。
這種所謂的無量壽命的概念和想法。
不相信的人,多。


於是上面那句出來了。

對我而言,
那句更有一個重點,
就是描寫出:願意相信的人,是一種什麼樣性格的人。

有四種重點,人若有這四種特質,
就有可能相信:
一、深心。
二、清淨質直。
三、多聞總持。
四、隨義解佛語。


說一個人相不相信,真的不重要。
因為,不相信往往跟所謂的事實無關,
而是人「沒有相信的能力」。

上面那四點,是行法,
同時也是檢視自己生命質素的試紙!

唉。難啊。
尢其是第三、第四,
那不只是心性而已,
還是一種對學問的能力。

我的一個思考是:
為何這二種學問的特色,
即多聞總持,隨義解佛語,
這樣的二種學問能力特色,可以讓人去相信呢?

「善男子、善女人。
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
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
圍繞說法。」


深心信解,則為見佛。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佛無不實語。
但,
如何才能達到:多聞總持,隨義解佛語,呢?


2017/01/13

語言與召喚

說任何巫術都一定有某種因「語言」而來的召喚。

召喚,海德格爾說是「命名的力量」。

語言,
不是一種聲音的流動而已,
命名在其中,
而是一種把「親在」但「未顯現」的「存在」,
使之有了存在的痕跡。

海德格爾談「語言」,
他的談法,
總能帶動某些張力,
這些張力讓某種未現形式的親在,
有了一種被看見的撲面而來。

因之,是語言,
還是語言的「談法」,
使得語言有了某種召喚力。

但,這召喚力,
不是通常我們所談的語言的感染力。
不,不是。
我指的是:把一種奠基於此在但又超越於此在自身的「形而上」,
召喚出來的威力。

海德格爾:
「然而,正如同我們已經提及的,
這種發問對自身有一種反衝力,所以,
不僅所問的東西超乎尋常,
發問自身也是如此」。
《形而上學導論》。p.15。北京:商務

反衝力,如何可能?
發問如果是一種語言,語言如果有形而上的召喚,
那麼,
形而上若不是奠基於自身又超越於自身,
反衝力就無可能!

反衝力,
人才有可能被震動。
這是「思」的威力嗎?

但只是思,還是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