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1

文藝復興對哲學做了什麼?近代歐學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0) 2017/10/31

文藝復興對哲學做了什麼?近代歐學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0) 2017/10/31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9頁。
第三部 第一章 文藝復興時期 228-236
***

文藝復興,在這本 書中的按排上,佔了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這裡似乎沒有什麼哲學,但為什麼在一本哲學史的書中,要被排了進去呢?

這章談的是維持生活的物質狀態/社會模態上的變化。
這裡強調的是,這些生活面的改變,對某種新思考的影響,以為可能造成的「推動力」。

這裡是一種很典型「史觀」,我們可以大致說是「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不是拜物史觀,而是強調「現在生活的面向」,也可以說是「物質基礎」,對思想狀態(也可以說是上層建築),所產生的無法被忽略的作用力。

我們可以看到,人本主義、古代哲學、民族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改革等,這些和生活具有緊密關係的「生活面向」,對於某種哲學思想系統所能產生的影響。

這本書以前是沒有這樣談的。

並不是說「物質基礎」對以前哲學沒有作用,
例如,很多哲學書中都會強調:奴隸制度對希臘哲學系統模態的影響。
文藝復與會被以物質基礎的重量度來加以被談論,是因為其作用太明顯了,無法不被帶過。

物質基礎對上層思想結構的「不可忽視性」的影響,
這種理解態度,是你一定要具備的,因為這是很基本的論述模形。

例如,現代新聞樣態是如何被影響而形成目前你所熟悉的狀況呢?

這和印刷科技、都市生活興起、中產勞動階級的重要性,等等物質基礎有密切的關係。
沒有這些,就沒有現代新聞業。

新聞自由,喔,那只是後來「被加上去」的很棒的「精神振奮(思想)飲料」。

有了它,很好;真的,沒什麼不好;也值得被追求。

但,決定現代新聞業的興趣,它不是主力作用。

這樣,你就知道,讀歷史有多重要了吧,
歷史,談的恰恰 是歷史的「物質基礎」。


2017/10/30

你熟悉的時代來了?近代歐學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9) 2017/10/30

你熟悉的時代來了?近代歐學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9) 2017/10/30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3頁。
第三部 概論 226-228
***

「近代哲學主潮的形成,可以說是建立在人類的理性的優位上面,通過理性的自律逐步具現胡塞爾所謂的『理性的嚴密學』之哲學理念」。p226

來,我們開始要熟悉起來了,因為近代哲學所關心的,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近代哲學中的理性,等於希臘人的「理形」,等於中世紀的「上帝」,是主要課題。

就是讓人「深信不疑」的東東。

有課題,就有反題。

理性的反題是「迷信」。所以,對理性的進行探究的最重大的反題是:「理性是不是另一種迷信」。

這是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在《啟蒙辨證》一書中所問的。

來,於是關於「理性」,有幾重要的追問方向,這決定了近代以後的哲學思考模型。

一、「理性」憑什麼是可以依靠的,可以比上帝更值得依靠?(人的自律的重要?)

二、用「理性」所形成的思想概念,有什麼特色,憑什麼說更好?(嚴密性的重要?)

三、理性的作用有多廣? 可以作用在什麼範圍?(康德知識論)

四、理性與形而上、與歷史發展的關係?(黑格爾絕對精神)

五、「非理性」是一種什麼樣的理性?(生存論)

六、理性如何可能會成為一種「資本主義下最大的迷信」。(批判理論)

七、理性「壓迫了」我們的什麼?(後現代)

好的,讓我們慢慢的往下看,「理性」逐漸成為主角的發展歷程。

2017/10/27

想到歷史的重要性了嗎?中世哲學歷史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8) 2017/10/27

想到歷史的重要性了嗎?中世哲學歷史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8) 2017/10/27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3頁。
第二部 第二章第六節 歷史論 222-225
***

「嚴格地說,在古希臘時代記述性的歷史,而無探求人類歷史的意義與價值的一種學理的反省」p222。

是的,中世紀就是這麼的勇敢,去問這種「大問題」。

不是嗎?

來,歷史的不斷向前是有意義的嗎?如果歷史的不斷向前只是一種偶然,並沒有意義可言,
那麼,說去追求「進步」不就是一種精神麻藥嗎?

進步是在未來才有的事情啊。是歷史的未來啊。

歷史往前走必定要有意義,所以人才能談「進步 」。

但,為什麼歷史往前走就一定是有意義?為什麼歷史的往前走不是一種偶然而己呢?

這樣思考,就是去思考歷史的意義,就是歷史哲學。

中世紀當然強調,在上帝的設計中,歷史往前走是有 意義的。

好了,如果你不信上帝,但問題仍是存在:歷史前往走憑什麼就是要有意義?

近現代哲學,從歷史本身的發展過程,來說明歷史的發展是有意義的。

所以有黑格爾的說法,有馬克思的說法,跟我們說,歷史從奴隸、封建、早期資本主義、一路到現在,是有意義的,因為歷史是如此走的。

所以這意義,是我們期得為之奮鬥的目標。

那麼,從歷史來看,問一個很不時宜的問題,
那麼,
歷史的不斷往前走,是往世界統一的方向前進呢?還是往世界不斷的各自獨立和分裂前進呢?

如果歷史的發展過程 和經驗值,不能成為一種思考「意義」的經驗材料,那麼你喜歡喊的那些口號,
就完全沒有辦法去被證明是「有道理」的。


2017/10/26

不要嫌煩,真的要去看一下「共相論」。中世哲學共相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7) 2017/10/26

不要嫌煩,真的要去看一下「共相論」。中世哲學共相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7) 2017/10/26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1頁。
第二部 第二章第五節 共相論 212-222
***

這是什麼東東?

「共相」,「一言以蔽之,即指涉著『普遍』或即共相與特殊或即個物的關係究竟如何的問題」。p212

也就是說,什麼是「普遍性」呢?它 和「特殊性」之間要如何被思考?

這又是很嚴重的問題。

中世紀的人,其實恰恰最能看出「很嚴重」的問題,然後又很有種的去討論。

怎麼個嚴重法。

來,
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係要如何來思考呢?
群體和私人之間的權力關係要如何思考呢?
全球化和在地化之間互動關係要如何思考呢?
人性和性別之間的差別要如何思考呢?

這些,不都是同一種「思維原型模式」下的不同運用嗎?

例如,性別,
你除了被教的那樣去想之外,還能怎麼想呢?
你想過會不會性別只是唯名的呢?

如果你沒有看過別人如何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去想,
你又怎麼可能在課堂舉手,去和老師挑戰思想呢?

你說,被強迫讀物理,是填鴨;
但,你只能傻傻的去接受某種全球化和在地化的理論,
就只有你聽到的那種理論,沒有別的,
這算不算填鴨呢?(你又不爽了)

填物理是填鴨,填在地化理論,就不是填鴨!那麼是填什麼呢?填「牛」,好嗎?反正是唯名的?

來,
共相的課題,有一個重要的思考起點:共相,是「實在的」呢?還是「唯名的」呢?

實在的,是指像一顆蘋果一樣,是具體的存在。
唯名的,是指,那只是一種大家認同的觀念而已。

換言之,一種被稱之普世價值的東東,應是共相;
那麼,普世價值(共相)是實在的呢?還是唯名的?

如果普世價值是實在的,那麼人有什麼力量可以去對抗「實在」的共相呢?人只能是共相奴隸。
如果是唯名的?那麼,你去為了一種「幻覺」拼了老半天,是為什麼呢?

來啦,你喜歡的「在地化」,是實在的,還是唯名的?
如果是實在的,那麼全球化也就是實在的,在地化根本拼不過。
必須是唯名的,是幻想的,所以才能「被建構」啊。
原來,在地化是「幻想」一場,這是你想的嗎?

矛盾!

這個共相問題一直到吵到現在啦。
時間和空間,是實在的,還是唯名的?

是牛頓對呢,還是愛因斯坦?

如果你愛讀社會學,那麼涂爾幹就是社會實在論。偉伯就是社會唯名論。思想模式相同。

這樣你了了嗎?

真的。如果想要讀上去,考研、考博士。
哲學史,是要看一遍的。

因為,問題的原型真的都被吵過了。

2017/10/25

「道德」可以投票來決定嗎?中世哲學道德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6) 2017/10/25

「道德」可以投票來決定嗎?中世哲學道德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6) 2017/10/25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9頁。
第二部 第二章第四節 道德論 204-212
***

中世紀道德理論思辯,其實相對的,很直接的面對問題。

什麼問題呢?「道德」是個人的,還是「公眾」的?

你看不出問題的嚴重性!我來舉例:

如果道德是「公眾」的,那麼我們愛談的什麼什麼是「普世價值」的就是一種天大的欺騙。

因為,所謂的「普世價值」,聽起來好像是「普世」,但卻是指那種價值是不用去投票的,不用去問大眾的,不用去理一般人怎麼想的,反正一定就是「會對」的。

這說到底,就是指「人人」都會認同的,
而「人人」,理論而言,這是指每個「私人」的,是「個人」的,只是你用「普世」強加獨裁地(獨裁地再說一次)認為「人人」都會如此相信罷了。

不然,把「普世價值」的東東,拿去投票看看。看看是不是真的「人人」都投同意票!

在我們這種時代,人們才會「真的迷信」所謂的「普世價值」啦。你才會被相信,有一種道德價值,可以跳過「個人」的層面,直接就是「公共」的道德性價值了。

談道德可以跳過個人層面嗎?

不然,
你憑什麼說,「你」有什麼「信念」可以對抗社會的偏見,可以「讓你」無畏人言,勇往直前。
這就是個人層面啊。

談道德性不從個人談起,你,你習慣這種論調的你,
你才是「普世價值」的玩偶!

中世紀人,雖然他們也有他們所局限的地方,但因為沒有你那種「普世價值」的迷信,所以,道德的論述,從沒有跳過「個人」這一層面。

從「個人」談起,很麻煩的。

首先,
一、個人是有七情六慾的,如何從個人的七情六慾中,去檢別出那種是「道德價值」。是大問題了!

二,更大難度,「個人」所感受而出的道德,如何而可以被承認為對「別人也是有效」。
這是中世紀談道德論的基本模式。

康德,也是用這種模式來談的,雖然談法不同。

康德說,道德是指,我要做一件事,正如同其他的人也可以同樣的去做一樣,那就是道德的。

對中世紀而言,「上帝」是個人和他人的中介。

我接近上帝,所以我是道德的,
因為是「我」接近上帝而來的道德,在上帝的保證下,
這種道德他是也是對之有效的。

再來是,各種不同的說法了。

但無論如何,「個人」是起點。是從「個人」來談 和上帝的關係,而不是用「投票/大眾」來決定和上帝的關係。

「預定說」就是這種思考下的一種解答,不管你喜不喜歡。但這種說法,並沒有跳過個人。

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愛用普世價值來「麻醉」你說,有某種東東是道德的,但「『你』真的」不必用個人的層面去想想,那一定是絕對對的。

阿多諾說,這是「啟蒙迷信」。

2017/10/24

心靈是一種「光」!中世哲學宇宙論、人性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5) 2017/10/24

心靈是一種「光」!中世哲學宇宙論、人性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5) 2017/10/24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6頁。
第二部 第二章第二、三節 宇宙論、人心生論 199-204
***

宇宙論是探討:「世界是如何生成變化成目前這種樣子」。

這是「思考」的基本路術,你一定要去問的「問題」,如果你想要會「思考」。

從希臘到中世界,沒人繞得開。從「基本元素」到「上帝」,或許「第一物質」變化了,但如何演變,終究是要被問被談的課題。

新聞是如何演變到目前的呢?你從來沒有問過!
這塊土地是何演變成目前狀況呢?你也沒有想過。

這個時代,你被教成去把事情想成「固定不變的」。
新聞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新聞有什麼「屬性」,…
這塊土地是就是這樣的,所以它的特色是什麼,…

也沒錯。但那只是現在。
它會變化,會變下去;但如果你沒有變化的意識,你就會「迷信」現在。

但,它會變,這不是你能用意志去停下來的。如何變?那些因素會影響變呢?
多想想。
想成就大事業,這是唯一要去思考的。

中世紀對這問題的某種解答:
「祂是自無創有的第一原因,同時又是一切事物所以生成變化的目的因。」

用黑格爾的話:自在自為。

讀讀 好像很簡單,但你想得出來嗎?

就是因為會生成變化,所以討論人性才會那麼的有張力。
張力在那裡,在人的生成變化中,有沒有什麼「不變的」。

整個人性論,精彩的點,就在這裡。
中世紀的人這樣想的,人的變化是從:
一、對欲望的追求,
二、反察內心,
三、超越自己。

從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人不就是這樣嗎?這是一步一步的變化過程,而且有人性「成長的感受」。

這是變化中的不變。

你有在反察自己嗎?你有感受到隨著年紀的增力,你超越了以前的你自己的什麼嗎?
人性成長的不變在這裡。中世紀和我們一樣。

但,問題是:你有去做過反思自己嗎?
我們這個時代,忙著批判,「不敢」反思。

2017/10/20

自我與靈魂,能讓人想出什麼?中世紀哲學(2)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4) 2017/10/20

自我與靈魂,能讓人想出什麼?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4) 2017/10/20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1頁。
第二部 第一節 概說(二) 180-190
***

自我與上帝的關係;自我與靈魂的關係。是中世紀哲學的主旋律。

但是,
「當我們從事於近世哲學家的研究之時,為要徹底理近世哲學大家的思想真諦,不得不回顧中世紀哲學的發展大勢」。

沒有歷史脈絡下的思想,不管多現代,多進步,都是接近迷信。
因為,任何思想都一定有其脈絡而來,沒有脈絡就不可能長出思想。沒有脈絡,又說是更好的存在,我無法理解。所以我說是「迷信」。

對,所以,你所相信的那些東東的脈絡是什麼?是如何從脈絡中長出來的?你有想過嗎?嗯,反正就是很好就是了,對不對?

近世的很多思考主題,中世紀都提出了。雖然內容不同,但其問題的「結構」卻相同。
中世紀的提問法,反而讓結構呈現的更清楚。

現代的提法,有時反而淹在內容裡。

人與上帝的關係,導出「經驗」與「理性」的關係,轉出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議。在傳播就是量化與質化。

經驗與理性,到底可以有多大的對立?「道成肉身」有可能嗎?
如果道成肉身不可能,人,做為肉體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去追求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什麼是「惡」,惡 和人的關係是什麼?「惡是善的缺如」,這又是什麼?

歷史如果不是走向上帝的預設,那麼歷史的前進是往那個方向?你所希望的方向,是對的方向嗎?如何論證?

裡面有很多,「提法」。其實,和你現在所關心的事情之「結構」相同。

讓「發問」成為你可以思考的最大學習助力。讀它吧!

2017/10/19

真誠的勇敢!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3) 2017/10/19

真誠的勇敢!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3) 2017/10/19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5頁。
第二部 第一節 概說(一) 176-180
***

中世紀哲學,是我會想來刺激一下腦袋時,會去想讀讀的哲學思考成就。

原因很簡單,他們用不同的觀點談出了我們目前不敢去談,沒有能力去談,羞於去談,的很多主題。

最直接的代表:理性與信仰。

對啊,理性是不是信仰呢?你說。

不是!

那麼,決定理性和信仰的不同的那條線是什麼呢?

你也完全不知道啊。

來,「人要去追求自由」這樣的觀點,是理性的還是信仰?

理性的,我知你會如此說啦,還很大聲。

但,容許我小小聲的問一下:為什麼是理性的呢?是什麼方法來談所以可以說是理性的呢?

你也講不出來。

反正不是信仰,可能有些人那麼說。

好吧,既不是信仰,但又無法去證明是理性,所以是「迷信」嗎?
***

終究中世紀哲學,敢去追問這個問題。真敢。不是嗎?

他們的發問方法?
他們的推理過程?
他們的關注焦點?
他們就此而談出什麼人性的某種感受?

有時,讀起來,更讓人覺得溫暖。因為,是啊,那些問題,人不就一直被困擾著嗎?

即使,中世紀哲學,一般而言,是神學高於哲學;但,去想想有可能通過理性去更接近信仰,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嗎?

還是說,你根本就不去想過有關信仰的事呢?

你相信自由意志嗎?

自由意志 是指你的意志接近於上帝的意志,
還是說,自由意志只是你高興 什麼就是什麼呢?

如果,如果自由意志是你高興什麼就是什麼,
那自由意志有什麼價值呢?

在這個時代,沒人敢去烤問「自由意志」這一題目啦,這是「違返時代潮流的」。

中世紀哲學倒是很敢問,而且問的有趣。
***

去看看 ,人,曾經想過什麼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吧!

不要到了大四了,喊來喊去還是大一時,人家給的那些口 號。


2017/10/18

永遠的兩面性之矛盾解決!希臘化時代的最後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3) 2017/10/18

永遠的兩面性之矛盾解決!希臘化時代的最後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3) 2017/10/18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0頁。
第五章 第四.五節 懷疑學派和新柏拉圖學派 166-175
***

歷史的變遷過程,從可以理解的觀察而言,往往是兩種相對力量彼此的對立、解決過程。
對立與解決,是動力因,這種動力帶動著歷史自己往前推進自己。

思想史中,亦然,這似乎是不變的大結構。

兩種對立的力量,解決矛盾的模式也很簡單,到目前為止似乎也沒有例外。

那就是:
兩種對立的力量,彼此會最大的對立,最大的抗衡,直到無法被相容。
於是「能力」大的一方最後會合併另一方。但一種「新的」「融合後本質」,卻在此合併後,重新的演化開來。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思想史亦然。

懷疑學派和新柏拉圖學派,就是兩種極端對立的思想形態。後來,新柏接圖學派佔了上風,併了另一方,於是往後開啟了數千年的中世紀哲學。

黑格爾的正反合模式,有時不得不讓人信服。

懷疑學派,為什麼要懷疑一切呢?為的是:
「主張一切判斷的中止,俾在倫理的實踐方面獲致心靈的寧靜」。

新柏拉圖在追尋什麼呢?為的是:
「復歸原有靈魂的純淨與神之知識則是獲致拯救解脫的唯一可能之路」。

方法不同,但目標又是一致。嗯,「正反合」又出來了。

但為什麼是新柏拉圖學派併掉了懷疑學派呢?
真的很有趣! 你想想,我也沒有答案,書也沒有。

歷史的演進好像也是一種矛盾:
懷疑推動了矛盾,形成歷史演進的動力;但歷史動的方向,是尋求和協與統一。

和協與統一什麼呢:個體與社會、靈魂與肉體、自由與法律、理性與信仰, 等等,這種人存在就必有的矛盾。

中世紀,就在上帝的耀眼中,走上這條矛盾解決之路。

但矛盾永遠無法解決,中世紀也只是解決之旅的一段過程,歷史還要走下去,再走向解決矛盾…

***
讀哲學是一條懷疑之路,但你無法永遠的懷疑。讀哲學是用懷疑來化解懷疑的過程。


2017/10/17

快樂有什麼道理嗎?伊比鳩魯學派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2) 2017/10/17

快樂有什麼道理嗎?伊比鳩魯學派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2) 2017/10/17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5頁。
第五章 第三節 伊比鳩魯學派 163-166
***

我特別把這章標出來,因為跟我相應的不少。

「旨在解放世人對於死與諸神的恐怖以及指示靈魂寧靜而不困擾之道」。

這句 話,對某些人是有吸引力的。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這種句 子總有說不出的感受。看下去。

海德格爾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思考死亡,往往是一種放下的感受。往往只有思考死亡,人才會放下。
當然,前題是,有某些東西你想放下。

伊比鳩魯也談了很多。你可以看看。可信,可不信,但去看看他想什麼?他想的標的,或許你也想過。

但重點是:這是「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踐哲學」。

換言之,「去做什麼」,而不是「去想什麼」,才能讓生命平靜。
所以是實踐哲學。
用傳統的話,也就是修行。

你無法用理智告訴自己去「讓自己不生氣」,於是你就靜的下來。
總有某些行為要被做,例如「深吸一口氣」,例如「算一到五十」。

「快樂」是「痛苦的缺如」。亦即,天底下 沒有什麼是快樂的東東,而是一種「沒有痛苦的狀態」。

對,伊氏而言,那種快樂才是真的快樂,因為才能持之。

所以,「淡泊寧靜」就會產生「快樂」。
是但 ,淡泊寧靜,也不是理智說有就有的。需要生活的調整。所以是「實踐的哲學」。

實踐哲學只是快樂嗎?不是,是提升「生活境界」的方法,「快樂」只是副作用而已。

提升生活境界有什麼用?
可以讀懂傳播理論啊。

我認真講的。
因為讀懂理論,是一種生命境界。


2017/10/16

思想的力道! 希臘化時代…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1) 2017/10/16

思想的力道! 希臘化時代…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1) 2017/10/16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5頁。
第五章 第一、二節 一般特徵 158-163
***

為什麼要有名詞稱之為「希臘化」,多了個那個「化」字,有什麼特別之處?

「希臘化」哲學和「希臘」哲學有什麼意義上的不同?

有的,非常大。

希臘哲學,是指在希臘地區被發展出來的哲學。

希臘化哲學,是指希臘城邦被馬其頓帝國統一之後,雖然希臘城邦不見了,但希臘城邦所發展出來的哲學,卻擴散到整個馬其頓帝國。城邦不見了,思想卻擴大了。

這就是「希臘化」。

歷史中很多這種現象。所以有儒家化、基督化、回教化、佛教化等等。指的都是,源始的思想發展地不見了,但其「思想」卻被接受,同時,更為擴大。

這是思想和帝國的差別。

吉朋的《羅馬帝國興亡史》有一句話:「天下沒有不滅的帝國」。如是。

但,思想,卻得以一再的繁興,一代接一代。
只要那思想是有價值的,是值得人性一再沈思的,是對人性的自我轉化有發酵作用的。就會不斷的有人接起來「想」。

沒有人有興趣去知道,馬其頓帝國中最有權力的將軍是誰?但,希臘人談的,希臘化哲人想的,卻一直莫名的打動一代接一代的某些人。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歷史現象,當一種哲學擴散至他方時,所產生的哲學內容變化。
希臘化哲學的重點和希臘哲學,不同?

為什麼會有重點上的不同 呢?什麼影響了這些變化呢?

印度佛教和中國的漢傳佛教也有一些重點上的不同和變化啊!
歷史就是給了我們可以思考的很多類似的例子。

思想 和歷史一 樣,總是有繼承,和再創新。因為,人是會不斷挑戰自己所面對的環境。

繼承和創新是一體兩面。這是結構止的必然。

割斷歷史經驗對我們的影響,就是不可能會有創新的。
有的,只會是割斷一切外在關係的、憑空自己想像的空洞口號。

斯多亞學派所談的,都是希臘哲學談過的。只是有些修正。

來,如果你以前看到這種哲學內容就會反感,但你現在讀希臘化哲學卻可以若有所思。

恭喜,以的希臘哲學「原料」,在肚子中開始作用了,你的自我思想之發酵,啟動了。




2017/10/13

思想的難度! 亞里斯多德以後…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0) 2017/10/13

思想的難度! 亞里斯多德以後…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0) 2017/10/13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頁。
第四章 第九節 亞氏以後的消遙學派 157
***

「在亞氏死後,繼由希歐弗拉斯特斯,亞理斯多西納斯,德米特流斯等人接辦下來,但無新的思想創獲」。

抄這一段,重點在「無新的思想創獲」。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要有新的思維啟動,本來就無比艱困。
往往要有一二百年的和平日子,才能有一位思想家成就之可能。

知識,是一種自我追問的過程和結果,
但有趣的是,它的結果具有「客觀性」,所以才能流傳下來一二百年。

對知識,一定有要著「尊重」的心,
因為透過它,它帶著你去改變了你自己。

尊重知識,才能使得知識對你有益。
感受知識成就的艱困,你才能因對知識的謙虛,而使得自己成長。

但,你無法想去對知識謙虛,就謙虛的下來,
只有你自己在追求的過程中,感受到那過程的不易,
你才能真的升起謙虛之心。

很多人,尤其是「自覺進步」的學生和年輕人,
知識只是隨手可得的化妝品,或是像市場中可以「拿來」用用物品,
現在流行什麼,跟著拿來拜一下,只著喊喊大小聲,表示自己很「知識」而已。
你從沒有感受過知識的為什麼值得你去尊重。

那沒有用,對你而言,這樣的知識,是最嚴重的「糖衣毒藥」。

如果你對知識真的起不了興趣,沒關係,各人有各人的因緣。

但不要欺侮它、亂用它、隨意它…,知識對你的「反擊」,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你會一輩子輕視知識。


2017/10/12

讓我「領會」最多的地方?亞里斯多德藝術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9) 2017/10/12

讓我「領會」最多的地方?亞里斯多德藝術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9) 2017/10/12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5頁。
第四章 第八節 藝術論 153-157
**

藝術論、或著 美學,是讓我有著最多驚奇性的思索的領域。

所謂驚奇性是指:那種你往往認為如此理所當然的地方,沒想到居然可以如此來思索,可以被談出如此豐富的思考內容來。

例如,人如果對「藝術物」有「美」的感受,那麼,一般動物也會有這種「美」的感受嗎?

例如,所謂對藝術品的「美」的感受,和吃蛋糕的那種「愉悅感受」,是同樣的經驗值嗎?
如果不是,那麼,「美」是什麼呢?

它 如此簡單的存在於生活中,但又很難說清楚。

三十年紀以後,這個領域的這樣子的思索,是對我衝擊最大的。

事實上,你必然要有長期和「審美」有關的經驗值,例如聽音樂、看畫展、讀小說、寫書法…等等。你才有能力去看藝術論的東東。

不然,它 談的什麼感受之類的文字。你是不會理解的。

同學,多去看展,聽古典音樂和讀小說。有這些經驗值,你才有思考美學的可能。

同時,對我而言,我一直感興趣的課題是:美學和德性之間的關係。

常常去接近藝術品,對一個人的德性修為,是有正向的關係嗎?有的。
德性上正向的關係,對一個人去增強理論性的理解力,有關係嗎?有的。

因為,這些都是有著一種出於自身但又超越於自己的客觀性力量之存在。美、德性、理解,都是「主觀性的客觀存在」。

因為,美、德性和理解,都必須從你自己這個肉體出發,所以是主觀性,但那種感受,又是「很多人都會相同有的」,所以又是客觀性。

所以,常去聽古典音樂,可以幫助你讀懂傳播理論。!
我是認真說的。

美,如果要是美,有其形式上的規定嗎?
有,「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對稱與明確」。

好,那麼,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上圖像構圖的課時,是如此的強調:秩序、對稱與明確。

「詩比歷史更接近真實。」這句話也常被引用。你想想!

藝術品是「個別性」的物件,但藝術品卻要表現「本質」。
從,殊性的個體如何的呈現出共性的「本質」呢?

如果你愛如此去思考,你才能讀懂阿多諾的啟蒙批判。

現代的思考趨勢中,其實是往美學所開出的方向而前進的。所以大學問家,最後都會去談美學。

繞不過去的。

好,開始去看看,美學搞什麼東東吧!

2017/10/11

最「迷人」的領域?亞里斯多德政治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8) 2017/10/11

最「迷人」的領域?亞里斯多德政治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8) 2017/10/11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5頁。
第四章 第七節 政治論 149-153
**

政治領域,有幾個思考的「大原型」。在亞氏和柏氏的政治論中,幾乎是被提出來了。
之後,談政治理論的,都在這個籠罩圈內。

好好的看看這些思考原型,好好的想一想。政治的思考,是有方法的,有理論的,有推論的,不再只是熱情而已。

一、政治學,必然是倫理的,也就是說政治要讓人活得更「善」,更有「德性」。(是這樣嗎?)

但,什麼是善,什麼是德性;政治如何而可能達到這目的?現在的政治,還有人談「德性」嗎?那如何談政治呢?

二、去思考政治如何達到政治目的,那麼思考的推理方式有二種。

1是柏拉圖的「理型論」,從某種永恆的「第一原理」往下推 ,是「理性論的」。2是亞氏的,是社會觀察式的,也就是「經驗論的」。

你是那一種的呢?你有想過嗎?這二種方式,的好、劣之間的比較又是什麼呢(方法論)!

三、就我們的經驗值而言,人在實際能力上是真的有高、下之分(真的不要去否定啦)。那麼,這種人的能力不同之實際存在,和政治理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只有在我們時代,現代的我們才沒有勇氣去正視「人的能力不同」,這一明顯的現象。也不敢去正視的討論:人的能力不同。我們都是抽象的假設:人人能力平等。

柏氏和亞氏,比我們有勇氣多了。他們不逃避這一問題。

四、政治的體制可以是多種的,而且不同的政治體制,都有其「好處 」和「壞處」。
他們敢去討論,不同政治體制的好處 和 壞處!

我們這個時代,只有一種唯一的「正確」的政治體制,就是投票的民主政治。其他的,都是注定的爛到骨子裡的政治體制。

是我們迷信,還是古人笨。

五 、財產制度與政治體制之間的關係。也其實也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你有想過不同財產制度,你的生活會變得如何呢?更好嗎?還是不好?

私有制,是唯一正確的財產制度嗎?

個人的幸福和國家的理念,如果衝突,那麼思考這解決的方向是什麼呢?

***
這幾個是政治的大原型「考題」。
你準備去思考了嗎?

還是說,「想那麼多」,就沒有「參與政治的熱情」了呢?


2017/10/06

談倫理是要搞什麼屁啊?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7) 2017/10/06

談倫理是要搞什麼屁啊?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7) 2017/10/06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8頁。
第四章 第六節 倫理學 142-149
**

今天談倫理學。蠻無聊的,但對真的有興趣思考「人」與「社會」與「歷史」面向的人而言,這卻又是「最重要的」的思考領域。

你常常喊著說:人要如何?社會要如何?國家要如何?歷史要如何?

所以你批判,你要行動!

但,到底人、社會、國家、歷史,為什麼就是要往你所說喊的那種如何而前進呢?
你能說明一下嗎?

如果講不出來,那是不是,你又是處於現代迷信?

你只是用你的青春去供養一種觀念形態的「seafood」而已。
不是嗎?

「倫理學基本上具有目的論的性格」。

這沒錯。
我至少沒有讀過「沒有目的論性質的倫理學」。

所以,那麼,要思考你所喊的那種人、社會、國家、歷史的要如何,去思考那種呼喊所指向的「目的」。
就是倫理學。

但,倫理學更重要的任務,不是喊出某種「目的」出來而已,那高中以上的人都會。

重點在於,如何去論證,所談出來的「目的」,具有合理的正當性。

要論證哦,不是憑感覺的!

對亞氏而言,倫理學的目的是「善」。
但,「善」是什麼呢?如是長長的論證就出來了。
你去看吧。

因為可以論證出來,所以就可以沿著論證的過程中,
進一步的談出所要去「實踐的內容」應是什麼?
換言之,人要如何去「實踐」,才能達到善,才能是進入有倫理性質的生活。例如,亞氏強調「適中」這種實踐特色。

順便你也就可以問一下,
你讀的那些「新聞倫理」,被提出來的「目的」是什麼?

能夠論證出來嗎?
論證不出來。
那你是讀新聞系,還是進入「新聞廟」去參拜!

2017/10/05

為什麼都會去想著靈魂這種事呢?亞里斯多德靈魂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6) 2017/10/05

為什麼都會去想著靈魂這種事呢?亞里斯多德靈魂論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6) 2017/10/05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3頁。
第四章 第五節 靈魂論 140-142
**

靈魂,對,這種非常「經驗以外」的東東,為什麼這些理性思考的、愛智的哲學家,都愛去談呢?

明明就是很「玄」的東西,不是嗎?

嗯,事情可能要換一個角度來想:
要問的是:
哲學家是以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思考模式,
來企圖去探思「靈魂」這種東東!

的確,它是很玄的。就是因為很玄,所以哲學家如何去用什樣樣的思考方式,所以可以很「理性」地去探討「很玄的」東東。

這才是重點。如何用「理性」的方法去思考「經驗之外」的東東呢?

亞理斯多德,你看吧,他就用他的四因說,企圖來說明、思考靈魂這東東。

說的好不好,你自己看。

一直都有人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來談「非經驗」的東東。
所謂的「非經驗」是指那些可能「永恆」的東東。

例如康德就說上帝是一種「理念」。當然,「理念」是一種論說方法和概念。

其實,這也沒有那麼不切實際。

來談談你最愛講來講去的「自由」。

「自由」是非經驗的啊!

不是嗎?來,你什麼時候可以不受「肉體」的限制而完全的自由呢?沒有。所以,你根本不可能「經驗」到自由。

但,你又「感覺」得「自由」應是永恆的價值。

看吧,就去思考「非經驗」的思考模式而言,
談靈魂和談自由,是同樣的思考模式。

哇,那麼,如果談靈魂是迷信,那麼談「自由」呢?


2017/10/03

大自然也可以談出哲學嗎: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5) 2017/10/03

大自然也可以談出哲學嗎: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5) 2017/10/03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4頁。
第四章 第四節 形上學 137-140
**

來,這是現代人最為困惑的理解面向之一,
和古人很難進行理解上的溝通。

我也是一直(以前啦)覺得這些古人怎麼會這 樣想呢?真奇怪。他們腦袋到底裝什麼啊!

後來才覺得,是我們被現代科學「迷信」的太厲害了。

我們就不知不覺的相信(信仰):
大自然反正就是「存在」那裡,是一種沒有意義的「物質堆疊」。
是中性的。
所以值得人類用他們的意志去「自在」的開發。

很多同學又不爽了啦。
說,老師,那有,我們很重視「環保」,非常。

好,那,請你跟我說:大自然的存在有什麼「哲學上的意義」?你如何去說出,那種在大自然身上的所展現出來的「哲學意義」?

所謂的重視環保,只是你要「永續使用」「大自然」的手段而已。重點在,「永續」使用。永續哦,要永永遠遠的對大自然給用下來。

哈。

談大自然的哲學,就是要談大自然的這樣存在,有什麼「目的」,我們從對大自然如此存在的目的理解,去看出大自然對我們的「意義」。

注意哦,不是使用,更不是永續使用。

什麼是「如此存在」呢?

哦,那為什麼,葉子是綠的,而花是紅的呢?
為什麼落葉是黃的呢?

水為什麼向下流呢?這是什麼意義。為我們的人生指出了什麼「哲學道理」呢?

對,我們再也不會去思考「自然哲學」,但我們重視「環保」。

自然哲學,就是指為大自然,找出一個位置,這個位置是我們追求人的意義的必要的一個環節。

看看亞氏怎麼想的,就好。

2017/10/02

第一原理?: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4) 2017/10/02

第一原理?: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4) 2017/10/02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1頁。
第四章 第三節 形上學 127-137
**

形上學,在這個時代比較是負面的意義之名詞。

但在歷史上,這個名詞的出來,恰恰是彰顯了人之所以為人之特質之一:
人有求知欲望,而且是追求「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蠻嚇人的!

什麼時候,你會想去追求「第一原理」呢?什麼動力,什麼樣的心情之下,第一原理對你而言,是一種追尋的力量呢?

有些人會,而且這過程中,基本上是一種折磨。

對,是折磨,但你擺脫不掉。
對我而言,人居然擺脫不掉這種想去追尋的折磨,而且是有意識的想去擺脫,居然不成。
這一現象,對我而言是更大的震驚!

你是被折磨的人嗎?往前走吧。一座山有一座上的風景,這是折磨的報償。

這種思考中,最重要的「四因說」被提出來了。
你一定要理解四因說,而且要會去用它來思考。

即使是在現在的教室中,它都是必要的思路,只是你的老師沒有跟你說而已。
如果你想摃老師,用這四因說問一下,很多老師大概都會呆在台上。

來,任何事都可以用這四種面向來結構:
形式、質料、動力、目的。

背下來,背下來。

來吧,舉例,新聞,
新聞的形式是什麼?
它的內容質料是什麼?
它的發展過程動力是什麼?(不然為什麼會發展變化呢)
它 這樣發展變化的目的是什麼?

來,好用吧。去考考很多老師吧!

其實,把你所熱情的、所堅定的、所向前衝的,那些,
用這四因說來自我考一考,
大概,
你就會知道原來這世界還蠻有趣的:形上學一點都不「古」,因為你經不起它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