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

和笛卡兒唱反調的巴斯噶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6) 2017/11/10

和笛卡兒唱反調的巴斯噶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6) 2017/11/10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8頁。
第三部 第五章 281-288
***

「笛卡兒主義者」。

這個術語很重要,如果你以後讀碩、博士,你會一直看到它。

這是指一位學者或人物,他堅定的相信:人的主體性,人的理性是普遍的,人要依理性來作為人生的指導。

這是「現代」的我們的一般「信念」。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進一步問一問:什麼是理性?

說草莓蛋糕是好吃的。這樣算是理性的表述嗎?想想

相信理性,如果沒有特別的往下問,那麼去相信「機械性」的因果關係,就是必然的邏輯發展。

相信理性,如果沒有特別的往下問,那麼人性就必然會被抹殺。
因為人性不是「機械性」因果的。
不然,你為什麼要幫助一位對社會毫無功能性作用的老太太呢?

如果你再把理性等同於「進步」。那麼,…,好吧,自己去想。

所以,總有人會去好好想想,「理性」是那麼的好嗎?
但,如果不是如此,理性的限制或局限,在那裡呢?

巴斯噶出場了。

我很愛看他的書。自己去找找 吧。

巴氏於是把理性分為二種:本質性真理和非本質性真理。

看到了沒,這是偉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另一種翻版,不是嗎?

對笛卡兒理性論的挑戰,往往要用「辯證式」的語言,例如巴氏所言:
「人知人是渺小可憐的。因為渺小,所以可憐;但因他知他是渺小的,故是偉大的」。p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