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在「理性與上帝」之間的萊布尼茲?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8) 2017/11/15

在「理性與上帝」之間的萊布尼茲?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8) 2017/11/15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20頁。
第三部 第七章 309-328
***

要對所謂的「理性論者」的某種特色有一種速描式的理解,這二個人去讀一讀,是簡單但又精準的輪廓。

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

我不會建議你去把他們的「學說內容」背上來,或著去努力理解。不用。除非你想當研究他們的專家。

就是去讀一遍,大概的知 道他們講什麼、想什麼、關心什麼、思考什麼。就可以了。

理性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特質,你真的要去懂一下,這是不斷的在學術書中會出現的字眼。

了解它 ,你才能有對比性的去解理什麼是「經驗主義者」。

理性主義者,相信:
一、人人有理性,理性是普遍的,所以成為和諧與秩序的基礎。
二、理性是具足在人本身的,所以,人就成為去判斷的基地。
三、用理性是為了思考上帝,或是探求上信,或是信仰上帝。

*第三點很重要。*

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是理性主義者,但又對形而上沒有感覺的,那一定「經驗主義者」。

但,那為什麼那種人都愛說,自己有理性所以不相信什麼形而上呢?

因為他們都不讀書,拿了個流行的主流名詞就往自己身上抹!

理性本身是無法被證明的,理性本身就是形而上。

萊布尼茲最有名的想法是:單子論。

一種有靈魂的「單子」。

你不會想去理解的,哈。

但如果你對佛學有興趣,有人會用唯識論(無著世親)概念中的「種子」,來對比的思考。
「他那道德啟蒙與歷史理性也成為整個十八世紀的文化理念的主要指導原則」p328。

對,之後,人們開始去思考,歷史的前進方向,是否可以看出某種理性,一種超出個人主觀意志的理性。

所以馬克思: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