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康德(一)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3) 2017/11/23

康德(一)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4) 2017/11/23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8頁。
第三部 第12章 421-434
***

要了解康德,幾個重要的思想大概念要先搞定。

**現象與物自身:認識論**

人是怎麼進行認識的呢?這是你一定要首先掌握的康德的思考架構,而且是最基本的。
來,

一、人,首先從「外在」的世界中,經由感官,接受到「刺激」,例如光線到眼睛,這些被身體接受的初步刺激,是經驗性值的「雜多」。

二、於是我們用身體內的兩種理性的「直觀」,時間和空間,用時空、對雜多進行某種整體,這時雜多就成為認識的「原材枓」。

三、我們的身體中有一種理性的範疇圖式,分量、性質、關係、樣態,用這種理性的範疇圖式,把那些「原材料」再加工,就成為我們所認識的東西了。例如一張桌子。

人就是這樣認識的。

所以有三個重點。

一、經驗首先是必要的「雜多」。沒有經驗,就無法進行下去。

二、有了雜多,於是我們就用「理性的」時空直觀和範疇,來進行認識活動。所以,人的先驗的理性,也是認識過程中必要的組成物。

三、如何把範疇用到原材料,是人的「主動能力」,是「統覺」。這一主動性,不只用在認識,後來康德也論證,同樣也可以主動用在道德判斷和美感。

於是知識、道德和美感,也就是人的知、意、情,三大方面,就都進入了理論的範圍。

所以康德才能談知識,談道德,談美學。同時,這一談法中,人是有主動性的。

好。那麼,
我們先有雜多最後用統覺所「形成的」認識物,就是現象。
人只能認識現象。

那麼一開始在外面的東東,給人刺激帶來雜多的那個源始點,就是物自身。

物自身,就是我們無法理解,但卻是認識必要來源的東東。

所以,桌子你認識了,那是「現象」。
但真正的桌子,那個「物自身的桌子」,你永遠不可能認識。

這就是「現象與物自身」二元對立的康德模形。

經驗論與理性論,在此,被康德「統合了」。

康德把所認識的東東,歸於「現象」,那是人的主動能力所形塑出來的。

而人所不能用「認識」去了解的東東,例如上帝,道德和美感,就歸於「物自身」。

那麼,人要如何去理解或感知「物自身」呢?這有可能嗎?這又不是可以「認識的」。

康德說,對不是認識的,所以是要用去實踐的,才能感知。
上帝、倫理、美感,是實踐的,不是認識的。

這是康德哲學的特色。
為這些部分,保留了一個人不能去侵略的地盤。

於是,《實踐理性批判》就是討論這個部分。
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