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那無法被認識的怎麼辦?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7) 2017/11/29

那無法被認識的怎麼辦?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7) 2017/11/289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38頁。
第三部 第12章 421-458
***

康德這樣的一套思維模式,用理性去推理,去探索「形而上」的這樣思維模式,以後就被稱為「德國觀念論」。

康德是開頭者。

後來的現象學的開山祖師胡賽爾,也是接績康德哲學中人有
主動性「統覺」能力而開展出來。

但,康德和胡賽爾的差別在那裡呢?二人都相信人有主動性的先驗統覺能力。

康德理論劃出現象和物自身。人永遠無法認識「物自身」。
但胡賽爾說,人是可以的,可以認識物自身的的。
靠的是人的「直覺」。

現象學,談的就是如可從現象中去認識到,在現象之上的,那種現象本質的始源基礎的那種「真理」「實事」。

這裡,人接近了物自身。
在這裡,現象與物自身的主客二元切割,被超越。

所以一個人如果研究現象學,基本上就應是會對某種類似形而上的、始源式的精神地基,感到興趣的人。

好,但是從現象與物自身的主客二元對立,到現象學出現的中間,不少哲學家出現。
雖然各種哲學系統很多,但這些 系統都有一個大方向:
去超越「現象與物自身」的主、客二元對立。

於是各大學學派思考重點不同,

費希特(Fichte)更重視在主體的這一方,說人的「自我否定」的能力,就是物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主觀觀念論。

薛陵(謝林)(Schelling)具是看重物自身那一端,即外在於人的物自身,也就是自然哲學。即,絕對自我是「超乎個人意識的理性我」,也就是客觀觀念論。

叔本華,則從人的無意識,「形上學的欲求」,去探求和物自身的關係。

好了,這三位的具體內容,你慢慢看。

如果,這幾月下來,你的哲學感有培養出來了,
你會看得下去,
而且會有「樂趣了」。
他們的論證都很有說服力,很感人,
知識的「感動力量」 「感人力量」「美感」「溫暖」,
希望能在你身上被應證出來。

說實在的,讀哲學,
不就在思考人本身,與從人本身而來的某種大於你的力量(例如失戀就一定會心痛,你擋不住),之間的關係嗎?

想超越它,或是理解它,或是順服它 ,或是心安它,則是個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