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自我與靈魂,能讓人想出什麼?中世紀哲學(2)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4) 2017/10/20

自我與靈魂,能讓人想出什麼?中世紀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34) 2017/10/20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1頁。
第二部 第一節 概說(二) 180-190
***

自我與上帝的關係;自我與靈魂的關係。是中世紀哲學的主旋律。

但是,
「當我們從事於近世哲學家的研究之時,為要徹底理近世哲學大家的思想真諦,不得不回顧中世紀哲學的發展大勢」。

沒有歷史脈絡下的思想,不管多現代,多進步,都是接近迷信。
因為,任何思想都一定有其脈絡而來,沒有脈絡就不可能長出思想。沒有脈絡,又說是更好的存在,我無法理解。所以我說是「迷信」。

對,所以,你所相信的那些東東的脈絡是什麼?是如何從脈絡中長出來的?你有想過嗎?嗯,反正就是很好就是了,對不對?

近世的很多思考主題,中世紀都提出了。雖然內容不同,但其問題的「結構」卻相同。
中世紀的提問法,反而讓結構呈現的更清楚。

現代的提法,有時反而淹在內容裡。

人與上帝的關係,導出「經驗」與「理性」的關係,轉出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議。在傳播就是量化與質化。

經驗與理性,到底可以有多大的對立?「道成肉身」有可能嗎?
如果道成肉身不可能,人,做為肉體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去追求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什麼是「惡」,惡 和人的關係是什麼?「惡是善的缺如」,這又是什麼?

歷史如果不是走向上帝的預設,那麼歷史的前進是往那個方向?你所希望的方向,是對的方向嗎?如何論證?

裡面有很多,「提法」。其實,和你現在所關心的事情之「結構」相同。

讓「發問」成為你可以思考的最大學習助力。讀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