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

康德怎麼談道德(二)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5) 2017/11/27

康德怎麼談道德(二) 近代歐洲哲學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5) 2017/11/27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1984)。三民。

***
今天導讀18頁。
第三部 第12章 421-434
***

康德談道德的書是《實踐理性批判》。

很明顯的從書名,道德從來就不是可以用「理智去理解的」,而是從實踐而來的。

這為康德談道德定了思考的線。

怎麼說呢?

你天天想著、思考著、推理著去幫助一位 要過馬路有困難的老太太,
這樣的「思 考行為」算是「道德行為」嗎?

不是,做了才算,所以是實踐的。

那麼,用「 實踐」這一個方向來思考「道德」,有什麼理論上的「特色」呢?

例如英國的功利主義就不是這樣的思考道德啊!功利主義是去計算好和壞的比例。

對,思想是環環相扣的。

來,前一po說過,現象與物自身的概念。
所有的現象,都是人,在經驗材料中用理性的統覺思考出來的,所以人只能認識現象 ,無法認識、理解「物自身」(上帝)。

於是,康德論證,雖然我們無法用「理性」「理智」去認識物自身,但我們可以用「道德實踐」的過程,用這一過程中的某種「感受」,去理念地理解「物自身」。

如果物自身是某種絕對真理,那麼那種絕對真理,就不能是用理智的,而是「實踐」才能「了悟」的。

所以我才能說孔子的: 憂道不憂貧,祿在其中矣,是可以用這種康德架構來體悟的。

如果你相信上帝,康德用哲學論證跟你保證了:實踐信仰的過程,人才能真正的理解上帝。

於是,「終由實踐理性(意志能力)的直接肯認,獲取道德形而上的價值意義。」p407
了悟物自身因為是實踐而不是理性思考,所以理性思考中所必然要有的「經驗之介入」,就無法作用。

所以,道德才能排除「經驗」的介入,而有了某種普世價值的可能。

所以,一般而言,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說,道德是純粹的,不能考量動機的。

因為是沒有經驗的介入,所以道德的實踐是「自律的」。也就是說自己冒出來的,而不是經驗考量後的「判斷」。
判斷就是理性的運作。就是「他律」,被經驗他律。

自律才是道德的,所以,
「自由的存在並不能在理論上獲得證明,我們只能夠在實踐上通過意志的自律彰顯自由的理念而已」。p410

自由的證明出來了。

因為人能夠自律的實踐道德,所以才能證明人有自由,有自由意志。

自律才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