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1

繞不過的「心中刺」:柏拉圖談靈魂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17) 2017/09/21

繞不過的「心中刺」:柏拉圖談靈魂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17) 2017/09/21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6頁。
第三章 第四、五節 宇宙論、靈魂論 100-104
**

來,我們又可以看到某些思想原型在起作用的範例。

柏拉圖也無法例外。這是人的宿命嗎?

柏拉圖強調「理型」,認為那是最高的、不動的。
所以,如何解釋世界「變化」「變遷」的問題,就很有難度。

事實上,他解釋的不好,所以才有以後的亞里斯多德,
才有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但,他如何去克服呢?這裡有很多「新想法」被提出來,你看看,想想。

我們這個時代很難認同他的說法,是啊,我也是;
但現代科學就如何呢?大爆炸!「原子」的交換…。你相信,就好。

但,總是要提出可以「變化的動力」啊。這是人的思考渴求嗎?

「人」,又出來了,人是會變的,因為人有靈魂。

人的變,是一種有趣的變,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自在自為的。
也就是說,人是自己變動自己,不用外在力量的推動。
不是嗎?

你愛上一個人,是你自己要去愛的,還是別人叫你去愛你就愛起來了呢?

你大四了看大一時的你,大一蠻笨的;你的變化是外來推力,還是你「自己的成熟」?

靈魂也是這樣,靈魂就是用來解釋「自己給自己變」的最好解釋模型。

靈魂,既自我變化,又永恆。所以,這種特色,又被認為具有「神性」。

因為永恆,所以靈魂追求的東東,又不同:是德性和智慧。

但,我說啊,
只有你切身的從自己身上感受過那種,自己產生了某種「變化」,這種變化讓你覺得你去懷疑自己,去否定以前相信的某些東西。
而且這種力量是來自「內在的」。

你就會相信「靈魂」這種思維架構,你就會去思考「德性和智慧」,會渴望去追求「自由」與「解脫」。

沒有那種經驗,談什麼德性、普世、自由,都是在夜市跟著喊爽的而已。

菜涼了嗎?換下一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