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哲學家也是人:亞里斯多德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1) 2017/09/27

哲學家也是人:亞里斯多德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1) 2017/09/27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2頁。
第四章 前言 115-116
**

哲學,追求智慧,追求知識,追求客觀性。
但這種追求的方向,受到「人的個性」的影響有多大呢?

真的很大。
有時,都不忍住會去思考,
是學問影響了個性,還是個性決定了學術的路術。

何必是學術呢?
有時,在各種方方面面,從政治到藝術,真的是你認同某種內容,還是你的個性就「愛上了某種特色的內容」。
論述,只是化妝品罷了!

「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輕」,所指的是這種嗎?

「柏拉圖…表露一種神祕主義的傾向,亞里斯多德所要求的仍是確定的知識」。

二種不同的學術路術,到底是怎麼被決定的呢?
人最後最去認真探求某種知識樣態,是不是更大的決定點,
早已在出生時的個性中,就被決定了呢?

這二個人,很多面向上都是相反的。

當然,從「思想史」的角度而言,亞里斯多德的很多觀點是針對柏拉圖論述中的弱點而出發的。例如,柏拉圖重「存在」,所以亞里斯多德對「變化」的思考,就特別顯眼。

但這又是兩兩相對相扣相斥的。

搞懂柏拉圖才能了解亞里斯多德在想什麼?要解決什麼?
同樣的,看清了亞里斯多德的努力方向,你才能明白的看出柏拉圖的不可動搖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