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 2017/09/04 從本質到生成:你會對「變動」進行思考嗎?

從本質到生成:你會對「變動」進行思考嗎?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5) 2017/09/04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4頁。
第一章第三節 赫拉克里特斯 p24-27
**

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

人物開始有名起來了,最有名的一句:一切都在生成變化之中。
不要小看這一句 。

之前的哲學家,重視的是「本質」;赫氏卻特別重視「生成變化」,亦即對宇宙論更為偏愛思考。

對啊,人為什麼會變呢?變的方向是什麼呢?如何的進行變化呢?
這不是很有吸引力的提問嗎?

但,從本質到生成,依哲學史的視角而言,那代表人在思考面向上的一種新突破。

人類,要能有新的思考面向,並不容易。
也因為如此,其實所謂「會思考的人」,其實不是真的「 自己很會思考」,而是,他知道很多別人曾思考過的方式和問題,把這些拿來運用。

於是,歷史如何進行變化呢,變的方向是什麼呢?;社會如何…;公司如何…;你的愛情如何…?很多問題都可以套著而出來了。

黑格爾用「絕對精神」來問答;馬克思用「生產模式」來回答。

那麼,新聞呢?我們的目前生活呢?

於是你就有著「方法」可以依循來思考了。不是嗎?
看到了嗎,思考問題如是而已。這才是是人類的正常。

能原創思考的人,就那幾個而已。

所以,多讀書才是重要的。光是別人想過的有意義的問方式,你就用不完了。

再來,
赫氏從對自然思考,有點轉向對「人」的思考。
顯然,他看到,人和自然是不同的。因此,要有不同的思考、發問方式。

也不要小看了,能「反思」自己去對自己發問,是人類哲學史的重要突破。
真的啊,你什麼時候想過自己了呢?

你可能常罵「填鴨式教育」,嗯,
但,你想過為什麼「填鴨式」對「自己」不好呢?
如果你有本事被填很多,到底有什麼不好呢?
怕的是,你根本就沒有什麼填進去吧?

你答不出來啦。

你只會說對「社會不好」但你回答不出來為什麼「對你自己」不好?
因為你從來不會想「自己」。

因為,你知道「自己」是會變化的。反思自己,其實是對「會變化」的「某物」進行思考。

如果你知道現在你要去罵的東東,二年後可能就變成不同的社會觀感了,你還會往前衝嗎?

所以,要如何思考會變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