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一種無情的有情:亞里斯多德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2) 2017/09/28

一種無情的有情:亞里斯多德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22) 2017/09/28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4頁。
第四章 第一節 生涯和著作 116-119
**

慢慢的,如果你書是看得下去的,
你對不同的學問者,不同的學派和知識體系,
就會有自己的一些觀感了。

觀感,我是講的學究一點,
認真講,你就會有自己某種「不知不覺的」喜好,
很直接的,對某位哲人或學派的「情緒式」的張力,即好惡。

為什麼,不知?
你一定分析出原因來嗎?大概不成。
反正就是喜與不喜!

有時,如果你書讀得下去,說讀得下去之動力,
更多的是自我的追問:
為什麼我會喜歡或不喜歡某哲人某學物?

然後,有時年輕時不喜的某人某派,
在年紀成熟後,觀感變了,喜好變了,
開始覺得有道理了,開始學得喜歡了。

這種變化,其實是讓人覺得讀書是值得的重要動之之一,
因為,
藉由讀書,
你強烈的感受到你變了,而且是一種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而且你很開心於這種改變。

這不容易,不是嗎?
你有能力自己看出你以前信到骨子裡的東西,是有問題的嗎?

我對亞氏就是如此。

亞氏不太「詩意」。哈。什麼都討論的硬。都要講得很有「邏輯」,那有時是一種無情,我覺得。

但,日子走多了,才覺得能無情真難!

常說,和柏拉圖的對比,
亞氏「注意到經驗科學的問題」。

這其實是,他更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明顯的但你不太注意的事情,但他會去研究的很有「學問」,亦即他會去談出某種事物的「客觀道理」。

例如,修辭學(口傳係的真正底脈在此)。
講話就講話,如何把話講得好呢?
對,他就會去問這樣的問題。
這其實是指他會去追問:有沒有某種「客觀性法則」會決定性的影響講話的好與壞?

那麼你會去問:
怎麼戀愛,才算是戀得好呢?
你願意這樣去思考戀愛的「客觀性法則」嗎?

可能你會覺得好笑,那有這種事!

但,對客觀性的追求,這種態度是重要的,如果,
問多了,有沒有答案不重要,生命的轉變,就是在這種「自我思考(善用其心)」的過程中,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