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8

更進一步的打破沙鍋問到底!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8) 2017/09/08

更進一步的打破沙鍋問到底!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8) 2017/09/08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8頁。
第一章第六節 量的多元論 51-58
**

看標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

那麼,「量的多元論」為什麼是可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提問方法呢?

首先,有什麼可以打破?

之前的是:質的多元論,有四種元素,地水風火。
理論上 ,應是要提出說:有更多的質元素來解決變化生成的疑問,從四個質元素變成四十個啦、四百個啦,才對啊。
但為什麼轉而到「量的多元」。

量,數量, 原子,是沒有差異的東東。這是和質的觀念完全一百八十度的想法。

在歷史中,如果看到某種「和之前完全相反」的思潮被提出來,那大概指明了「前學派思想」碰到了某種無法被解決的「死角」了。

就一位讀書者而言,這裡,恰要放慢腳步來思考,因為對你啟示最多。

如何用沒有差異的東東,來解釋說明這世界上變化萬千的各種差異性的現象呢?

如何,用量的觀點,「重新考察自然宇宙的物質構造與生成變化」呢(p.52)?
來,「原子,祇有量差,而無質性上的差異」(p52)。

因此,注意啦,無質性差異的原子,經過「形態、次序、姿勢、與大小」四種組合,理論上就能完全解釋世界上數不完的差異現象。

「承認無限的形態差異,才能說明雜多的自然現象」(p52)。

看著思想史的發展,很有趣吧!多讀了,怎麼可能「不會思考」呢?
如果不讀書,又怎麼會思考呢?

再來,德謨克利特斯,指明了哲學思考發展,已經從對外面宇由事物的思考,轉到「人」的思考。
這很重要。因為,人是完全不同於物的。人有情緒,人會要求價值。

於是,一套新的思考方式,開始出現。直到現代的「現象學」,都是在問「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