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一種思考的輪迴?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6) 2017/09/05

一種思考的輪迴?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6) 2017/09/05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14頁。
第一章第四節 伊利亞學派 p27-40
**

來,我們首先要見識到一種「思想輪迴」的狀況了。

思想輪迴,我是指,對「以前出現過」的思想,再一次的被興盛地重新思考。
這一種輪迴模式,以後會在哲學史、思想史,不斷的重新上演。

有時,說來,人類的思想史真的很簡單,就是對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模式,不斷的重新輪迴式的再思考。
掌握到這種現象,你就不會怕讀「理論」的書。

於是,伊利亞學派,又重新重視起「存在」來了。
這次,「存在/本質」壓過「生成變化」。

但,歷史中的每次重演,都不會是偶然的、無由的、好玩的。
都是對之前的不足,再重新的更新和推演。

看到不足之處,看到這些不足如何的被重新思考和補強,
你就了解「思想史」的演變。

真的不用背。是可以推理的。
而思想的訓練,無非就是看到不足,如何補新,這樣的一種交替。

傳播理論也是這樣啊。

拉斯威爾(Lasswell)在一九四八年提出一個傳播模式。
但這是「單向的」模式,並不符合人的實際經驗,
於是一種更新的「雙向理論」被提出來更新。

看吧,真的不用背。

讀哲學史,也不用背。真的不要去背。
但要「讀過」,讓書裡面的材料流過你的內心,
讓你的肚子「有貨色」。就可以了。

再來是去想想,這些思想「輪迴」是如何的克服舊問題,
如何以新的角度來「更新」理論的不足。
去推敲。再去翻書。再推敲。就這樣。
每一次推敲,你都會覺得自己「更上一層樓」了。

很快,你就思路清晰,變成思考高手。
不會跟著別人喊著爽!

伊利亞學派對之前的「本質」思考,更新之處在那裡呢?
不再是用火啦、氣啦等等具象的事物來解釋,
而是用抽象的、同一性的概念來解釋:例如「有」/「非有」。

追求「同一性」「源始性」「太一」等,幾幾乎乎是人的本性。

多元與差異,事實上是沒有什麼「價值」的。那根本不值得去思考。因為不用思考,那是現成的。

如果多元與差異有什麼人性的價值,仍在於那是一種「更豐富」的「同一」;而不是「齊一式」的「同一」。
多元與差異如果有意義,那是因為,我們必須/只能從多元與差異中,看到某種「同一」。

沒有思考的狂推多元與差異,只是去強調「既存的現實」而已。這樣的多元與差異,其價值只是肯定現狀,否定「改變」,認為超越現狀是多此一 舉。
因為多元與差異,必定是現存的存在。

那麼,多元與差異,看似「很進步」,但背後恰恰是否定「質」的變化之可能,只是在既存的現狀中,多增加一些量的「商品」而已。
「值得思考的,才有價值。」

至少希臘哲學如此說:真理是「存在與思維的一致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