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2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 2017/09/02:客觀性、數字和解脫

客觀性、數字和解脫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4) 2017/09/02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4頁。
第一章第二節 畢達哥拉斯學派 p20-24
**

我個人對畢達哥拉斯,很有某種同理心的感受!

畢,對數字很有興趣。
數字,代表一種客觀性。
但,他談數字,重視客觀性,卻是眼向著「解脫」而看。

透過以數字為媒介的客觀性來尋求解脫。這有道理嗎?解脫不是個人主觀的事嗎?這裡,可以想一想,再想。

【插話:
畢,「終身受民主主義黨派的迫害」。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讀歷史,看到這種現象,蠻普遍的。
民主,不是寬容和接受異端嗎?
但歷史的呈現是,
民主往往只對相信民主的人寬容和接受(其中的)差異。
對於,質疑民主的人,民主有時比所謂獨裁的人,對之更獨裁和否定。
翻翻歷史吧,寬容更多來自人性,而不是制度。】

畢氏,常被描寫為「神密主義」。
但,對我而言,1+1=2,不是很神密的事嗎?為什麼會有某種東東,大家都會接受呢?這不是很神密嗎?

數,代表客觀性。
非常以主觀感受的在過日子的,人類,居然有一種特質,就是去相信抽象式的客觀性。
這不是很讓人「驚奇」嗎?

人能從自身發生客觀性,但人與客觀性的關係是什麼呢?
你會尊重客觀性嗎?尊重了,會發生什麼事?

數字,有奇、有偶。
一種抽象的「對立性」出來了。
對立,產生了「動力」的可能,於是變化與變遷的可能性,就在這裡產生了。

你害怕對立嗎?解決對立才會有「進步」。這是「客觀性」的原理。對立是客觀而必然的,正如同數。

讀書不就是這樣嗎?讀書,疑惑,思考,解決,於是你「解脫」了。這不是你主觀的,這是客觀的。

只要你走了這段,你不想解脫也不可能。
你不去解決對立,想解脫的意願有多強,門都沒有。
這是結構,也是形式。

成長,是一種走向主體性變化的客觀性解脫!這一過程,是有形式可考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