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人才是最難搞的存在物,好嗎!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9) 2017/09/11

人才是最難搞的存在物,好嗎!

西洋哲學史慢讀漫談(9) 2017/09/11
傅偉勲《西洋哲學史》。三民。

** 今天導讀3頁。
第二章 第一節 人存在的問題 59-61
**

課本用「人事論時期」來當標題,

人的存在,並不是「人事」。雖然,人事,是人存在的一種最常見的現象。

從「自然存在」到「人存在」的轉移,並不是一種研究目標的轉移而已,好像是從蘋果轉移到柳丁這樣的轉移。

不是。

「自然」和「人」,有某種本質上的差異。
因此,研究自然的所有方法、思考角度,能不能拿來研究「人」呢?

說從自然轉移到對人的研究,
其實是二種幾乎是不同的研究典範的轉移。

這是,各位同學、朋友,首先要在心中有底的概念。

再來是,這二種不同的研究典範,差別在那裡?
這個問題,一直被討論到現在,例如傳播領域內的
「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就是這一典範差異的延伸。

什麼東西適合用質化研究呢?為什麼?
你有什麼能力或是判斷標準去說,這種研究適合那一種研究方法呢?

為什麼文化研究適合「質化」呢?憑什麼「量化」的方法就不適合呢?你談得出來?

如果一般而言,文化研究不適合量化,那麼很多跟文化有關的事情要解決時,為什麼用「選票」這種「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呢?

對你解釋不出來,你也看不出這種矛盾。

對,你會說,人是有意義感的動物,所以人不同於物,所以人不可以「被物化」。
於是你拼了人命要去阻止人被物化。xx不可被物化。
但,「選舉」用選票來決定事情的方向,不正是「量化」,不正是「物化」嗎?
物化,才能被數字化來計算啊!
但是,你又拼了命的去維護那種本質上就是「物化」的選舉制度!

是的,你亂了。

但,你知道嗎?有多少理論,有多少研究,正是要去解決上面的「矛盾」,正是要去為選舉是「非物化」提供解套的說法嗎?

如果,你沒有讀哲學史(或相關的領域),
如果你不知道人和物的不同所能引起具大的思維上的撞擊,
你是無法解理上面的理論問題,為什麼會被提出來的。
例如盧梭就提出general will來支持為什麼票多不是物化!
當然,攻防就一路下去了,在學術思想史。

你其實完全沒有能力知道,你在做的事情,能經得起理論檢驗嗎?

看到這裡,你還看得下去嗎?人有需要活得那麼辛苦嗎?


來,follow me。
我在尋找跟得下去的人。